内页大图

【动物实验】-研究止血带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线粒体的变化

  目的:探讨止血带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线粒体的变化,为止血带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缺血/再灌注组(24只),再灌注后,分别于2、6、12和24小时将血样分为4组。随机分为。检测)。用自制的止血带包围白色兔子大腿的底部(压力280 mmHg)以模拟止血带缺血,并在4小时后释放。在相应的时间点,取血分离血小板。用自动血细胞计数器测定血小板计数,用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血小板ATP含量。使用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ym)的变化,并使用细胞色素C凋亡试剂盒检测血小板,检测血小板中的细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试剂盒进行检测。

       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血小板ATP含量在2和6小时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的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止血带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受损,主要发生在缺血再灌注的早期(6小时),对血小板计数有显着影响。

相关资讯 我国学者在体内免疫细胞工程领域取得进展 视觉刺激动态影响小鼠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 我国学者在遗传编码荧光探针领域取得进展 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AI与医学创新研究及转化”战略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我国学者在柑橘黄龙病防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