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B病毒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携带的*具潜在危险的人兽共患病毒,可以引起人和猴共患的烈性传染病。猴B病毒又称为猴疱疹病毒1型。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和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人类单纯疱疹病毒2型同为单纯疱疹病毒属的成员。
当猴B病毒感染其自然宿主恒河猴时呈良性经过,不会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与HSV-1感染人类相似。其特征性症状是在舌背面和口腔黏膜与皮肤交界的口唇部及口腔内其他部位出现小疱疹,随后疱疹破裂,形成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而后形成痂皮,常于7~14d自愈,不留瘢痕。B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上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及组织器官内,经唾液、尿液和生殖器分泌物间歇性排毒。其机制和HSV相似,初次的病毒复制发生在黏膜感染部位,然后由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摄入,通过轴突运输至感觉神经元中,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在潜伏期期间,病毒不再复制。B病毒可以从潜伏状态激活,通过神经元轴索传至黏膜上皮细胞重新复制,复发感染可导致病毒的间歇性释放,社交压力、运输、免疫抑制或新的饲养环境都可以增加病毒再次活化和释放的可能性。B病毒主要经交配、咬伤或抓伤、带毒唾目前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有一例报道。B病毒感染人类典型的临床经过出现在暴露1~3d后,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在暴露部位有水疱损伤,并伴有发热、肌肉痛、疲劳和头痛的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淋巴管炎、恶心、呕吐和腹痛。随着病毒的传播,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也出现感染症状,包括共济失调、过高热、麻痹和躁动。未经治疗的感染者死亡率高达80%,且幸存者也会出现神经后遗症及进一步神经功能的恶化。
猴B病毒和HSV是同源的两种病毒,人类和恒河猴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猿类,随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两种病毒与各自宿主协同进化。人类和恒河猴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环境屏障,在某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引起生态位的交叉,导致猴B病毒暴露的风险。猴B病毒只有通过跨越环境屏障,才有可能造成人类的感染,感染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转归则取决于病毒毒力以及宿主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