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我国学者在PLOS子刊发表角鲨烯合成酶的酶蛋白晶体结构

  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昏睡病或嗜睡脑炎,是一种由锥虫通过采采蝇叮咬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部分流行地区流行,呈高流行性。目前,通过阻断这些锥虫的内源性甾醇合成途径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郭瑞亭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与UIUC大学Eric Oldfield教授课题组合作,获得了角鲨烯酶蛋白的晶体结构合成酶 (TcSQS) 首次来源于锥虫。共获得了 13 个 TcSQS 和人源角鲨烯合酶 (HsSQS) 复合结构,其中含有底物和抑制剂。这些包括底物类似物、具有奎宁环结构的 E5700 和 ER119884、亲脂性二磷酸盐 BPH1218、BPH1237、BPH1325 和 BPH1344、以及硫氰酸盐 WC-9。其中包括奎宁环在内的两种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是抑制剂发展的方向。此外,亲脂性二磷酸抑制剂对三体角鲨烯合酶有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抑制剂E5700与唑类药物(如泊沙康唑)也有极好的协同作用。

  TcSQS/HsSQS 得到了底物及其抑制剂的复杂晶体结构。这为了解酶蛋白的催化机制以及这些抑制剂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提供了依据,为角鲨烯合酶抑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发治疗非洲昏睡病的药物提供思路。

  研究成果已被微生物*期刊PLOS Pathogen接受。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尚娜和李倩是本文的共同主要作者。

相关资讯 【动物造模】-盐酸洛哌丁胺诱导的小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实验研究 【动物造模】-人柯萨奇B2病毒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初步研究 【动物造模】-豚鼠皮肤瘙痒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动物造模】-自发与诱发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动物造模】-小动物超声在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中的诊断作用